《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不僅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一部偉大的自傳體長詩,也是一種厭世情緒的真實寫照,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拜倫以及同時代英國文人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征戰(zhàn)感到徹底幻滅。正因如此,《游記》在當時深受人們喜愛,其影響力遍及整個十九世紀的大西洋兩岸。 拜倫式的憂郁及其前因后果都在《游記》中得以完整體現。所有的情緒活動,不論多么跌宕起伏、五味雜陳,歸結起來都是浪漫式的自我作祟,這份自我令他進退兩難,十分痛苦:在現實世界,他要追求的理想社會和完美狀態(tài)不存在。《游記》完整記錄了從追尋理想到接受失敗的情緒變化,包括痛苦,悔過,甜美的傷感,憤世,無奈的隱忍,最終因疲憊而作罷的決定,還有一系列疊加出現的情緒活動。 《游記》的詞句單個讀來略顯俗氣,但這份俗氣最終會被積少成多的感染力湮沒。我們有理由相信,拜倫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從當時的語境看,它將一顆躁動不安的心置于晴朗的天空之下無遮無掩,就這一點,任何其他浪漫派的自傳性文學都無法比擬。 本譯本初版于1956年,經譯者楊熙齡先生校訂,1959年和1990年出版修訂版。這一版據1990年版,并完整復刻約翰·默里出版公司1869年版精美版畫七十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