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制出了“蔡侯紙”。從此,竹簡木牘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在文化傳播等方面,紙張以其輕便、易于保存等特性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自從有了紙,就有人開始玩紙了。我們見到宋代的《百子圖》中就繪有放風箏和玩風車的孩子。風箏又叫“紙鳶”和風車都是用紙做成的。小孩兒們很早就會玩紙了。用紙做玩意兒,有四個優(yōu)點和一個缺點。四個優(yōu)點分別是;其一,紙材隨處可得;其二,紙材多樣,薄的、厚的、軟的、硬的、單色的、多色的……供玩紙者任意選用;其三,加工方便,一般只需尺子、剪子、膠水等工具,比較安全;其四,什么都能做。紙藝的一個缺點就是成品不耐久。當然,只要保存好,幾十年也不會壞。作者從眾多故宮文物中選取適合用紙張表現其原型的文物,包含青銅器、瓷器、書畫、古建筑、服飾等,運用紙藝制成動態(tài)模型等。知識加油站圖文并茂,介紹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以中國古代文明的奇美瑰麗激發(fā)讀者的興趣。書中還分步詳述制作方法,用于指導讀者制作。另附上精美的制作圖紙,可直接取下制作?!肮蕦m國寶紙藝”是愛書人的好藏品,也是家長指導孩子動腦動手的好讀物。希望少年朋友們在玩中學、想中學、做中學、用中學,把自己鍛煉得手巧心靈、聰明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