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fā)展研究:以徽州區(qū)域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fā)展研究:以徽州區(qū)域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發(fā)展研究:以徽州區(qū)域為例

定 價:¥50.00

作 者: 秦楓 著
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博士論叢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12052545 出版時間: 2021-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63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數字化”兩個基本概念,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xù)、保護、傳播、利用現狀以及面臨的現實問題。運用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香農的信息論、布瓦索的信息空間論以及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保護、傳播與利用提供理論基礎;重點闡述了數字媒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技術與文化兩個層面如何應對數字化的抽象與編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核心載體——數據庫的設計、建構、管理與運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媒介環(huán)境下的傳播邏輯與路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在不同領域的發(fā)展應用。

作者簡介

  秦楓,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重點項目2項,以及省級重點智庫課題、廳級課題若干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多項。近年來圍繞數字媒體與文化傳播、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yè)發(fā)表論文近20篇,出版相關教材及專著2部。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發(fā)展繁榮
1.1.2 非遺境況窘迫
1.1.3 數字技術進步
1.1.4 產業(yè)發(fā)展需要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概況與趨勢
1.3.2 國內研究概況與趨勢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闡釋
2.1.1 文化遺產
2.1.2 非物質文化遺產
2.1.3 徽州
2.1.4 數字化
2.2 主要理論基礎
2.2.1 編碼/解碼理論
2.2.2 信息論
2.2.3 I-space理論
2.2.4 文化遺產相關理論
2.2.5 互動儀式鏈理論
第3章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問題
3.1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與特征
3.2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問題
3.2.1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3.2.2 徽州非遺問題
3.3 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接合”
第4章 數字環(huán)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4.1 移場與錯位
4.1.1 移場:物理場-數字場
4.1.2 錯位:時空-主體錯亂
4.2 轉譯與賦權
4.2.1 轉譯:以今譯古
4.2.2 賦權:自我增能
4.3 改變與忽視
4.3.1 改變:整體性變革
4.3.2 忽視:選擇性記憶
4.4 再現與傳承
4.4.1 再現:數字載體呈現
4.4.2 傳承:擴大數字受眾
4.5 傳播與認同
4.5.1 傳播:媒介即傳播
4.5.2 認同:認識“我”
第5章 抽象編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生存
5.1 數字意愿
5.1.1 傳承人的聲音
5.1.2 公眾的意見
5.1.3 政府的行為
5.1.4 市場的心愿
5.1.5 學者的態(tài)度
5.2 文化抽象
5.2.1 多樣化:“各美其美”
5.2.2 簡明化:“少即是多”
5.2.3 故事化:“故事就是力量”
5.2.4 主體化:“我”與“他”
5.3 數字編碼
5.3.1 編碼技術:如何被傳遞?
5.3.2 編碼語義:如何被理解?
5.3.3 編碼效度:多少被接受?
5.3.4 協(xié)同編碼:怎樣去把關?
第6章 數字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6.1 非遺數據庫建構意義
6.1.1 集成與建檔
6.1.2 保護與共享
6.1.3 管理與應用
6.2 非遺數據庫建構
6.2.1 非遺數據庫建構機制:合作-參與
6.2.2 非遺數據庫概念模型設計:實體-聯(lián)系
6.2.3 非遺數據庫組織架構
6.2.4 非遺數據庫功能架構
6.3 案例:非遺數字地圖
6.3.1 非遺數字地圖的設計
6.3.2 非遺數字地圖的呈現
6.3.3 非遺數字地圖的作用
第7章 公益與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
7.1 非遺傳播困境與模式選擇
7.1.1 時間線性,歷史挖掘與文化保留
7.1.2 空間廣度:文化交流與價值再生
7.1.3 跨越時空:整體性傳播實踐
7.2 公益與市場:非遺傳播的兩種邏輯
7.2.1 公益邏輯:文化認同與傳承
7.2.2 市場邏輯:符號資本與經濟
7.3 數字媒介下非遺互動傳播
7.3.1 非遺短視頻的互動主體與內容生產模式
7.3.2 非遺短視頻用戶互動動機
7.3.3 非遺短視頻用戶的互動形式
7.3.4 非遺短視頻的互動儀式構成要素及結果
第8章 意義傳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fā)展
8.1 地方性知識傳承
8.2 普及型教育學習
8.3 公益性數字展示
8.4 產業(yè)性創(chuàng)意加值
第9章 回顧、反思與展望
9.1 回顧
9.2 反思與展望
附錄
附錄1 徽州地區(qū)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一覽表
附錄2 徽州地區(qū)市級非遺項目一覽表(共142項)
附錄3 徽州地區(qū)縣(區(qū))級非遺項目一覽表(共240項)
附錄4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訪談提綱
附錄5 “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訪談資料一覽表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