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建筑結構古建筑木結構材質(zhì)狀況的評估及修繕設計:以丹霞寺為例

古建筑木結構材質(zhì)狀況的評估及修繕設計:以丹霞寺為例

古建筑木結構材質(zhì)狀況的評估及修繕設計:以丹霞寺為例

定 價:¥98.00

作 者: 楊燕,李斌,王巍 著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22399762 出版時間: 2021-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8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全書共分8章,在對古建筑相關基礎知識作必要介紹的基礎上,以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千年古剎丹霞寺古建筑主軸線上五個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玉佛殿以及天然祖堂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法式勘查、宏觀殘損情況勘查、劣化木構件樹種的鑒定以及劣化木構件材質(zhì)的解剖構造及化學成分的降解等內(nèi)容的研究,獲取了丹霞寺古建筑的形制特點、殘損現(xiàn)狀、木構件的用材特征、出現(xiàn)殘損的外在和內(nèi)在原因,以及木構件材質(zhì)劣化程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宜的古建筑修繕方案,為后續(xù)丹霞寺等古建筑的修繕施工提供依據(jù),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書兼具理論性、指導性和實踐性,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從事歷史建筑保護的科技工作者、教師及研究生、本科生學習和參考。

作者簡介

  楊燕,木材科學與技術工學博士。2004年獲西南林學院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學士學位;2007年獲西南林學院木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碩士學位;2016年獲中國林科院木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博士學位;2007~2019年在西南林業(yè)大學任教;2019年06月至今在南陽理工學院任教。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歷史建筑保護、木材解剖學、木材物理學和木材保護。主要承擔歷史建筑保護技術、歷史建筑修繕設計、木材學、木材解剖學、木材物理學、木材識別與鑒定、木結構建筑材料學、工程木質(zhì)材料等課程。近年來出版學術專著《木材真空熱處理過程中傳熱傳質(zhì)規(guī)律及顏色控制》,參與出版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1部、云南省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1部。在國內(nèi)外期刊上共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SCI收錄11篇。

圖書目錄

第1章古建筑木結構修繕基礎知識1
1.1我國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及特點1
1.1.1我國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1
1.1.1.1硬山式1
1.1.1.2懸山式1
1.1.1.3廡殿式1
1.1.1.4歇山式2
1.1.1.5攢尖式2
1.1.2我國古建筑的特點2
1.1.2.1完整的木構架體系3
1.1.2.2多樣化的群體布局3
1.1.2.3木結構優(yōu)越的防震、抗震性能3
1.1.2.4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4
1.2木材的宏觀構造特征及性質(zhì)4
1.2.1木材的宏觀構造特征4
1.2.1.1邊材與心材4
1.2.1.2生長輪5
1.2.1.3早材與晚材5
1.2.1.4管孔5
1.2.1.5木射線7
1.2.1.6軸向薄壁組織7
1.2.1.7胞間道8
1.2.2木材的化學性質(zhì)9
1.2.2.1纖維素9
1.2.2.2半纖維素10
1.2.2.3木質(zhì)素10
1.2.3木材的物理性質(zhì)11
1.2.3.1木材的密度11
1.2.3.2木材中的水分11
1.2.3.3木材的干縮濕脹現(xiàn)象12
1.2.4木材的力學性質(zhì)14
1.2.4.1應力與應變的關系14
1.2.4.2木材的黏彈性15
1.2.4.3影響木材力學性質(zhì)的主要因素16
1.3木材的生物損害16
1.3.1木材的微生物損害16
1.3.1.1木材真菌腐朽的產(chǎn)生條件17
1.3.1.2木材真菌腐朽的類型18
1.3.1.3真菌腐朽對木材強度的影響20
1.3.1.4木材的霉菌損害20
1.3.2木材的昆蟲損害21
1.3.2.1白蟻類21
1.3.2.2木粉蠹蟲類22
1.3.3腐朽和蟲蛀等級的判定23
1.4古建筑木結構材質(zhì)狀況勘查評估24
1.4.1勘查評估應遵循的相關規(guī)定24
1.4.2古建筑殘損情況勘查的內(nèi)容24
1.4.3古建筑可靠性鑒定25
1.5古建筑木結構修繕技術29
1.5.1立柱的維修技術29
1.5.1.1開裂加固29
1.5.1.2表面局部腐朽——挖補法30
1.5.1.3柱根腐朽嚴重——墩接法30
1.5.1.4柱子腐朽中空——灌漿加固32
1.5.1.5柱子全部嚴重腐朽時的處理33
1.5.2木梁枋的維修技術34
1.5.2.1梁枋彎垂的維修34
1.5.2.2梁枋干縮裂縫的維修35
1.5.2.3梁枋腐朽的維修35
1.5.2.4梁枋脫榫的維修36
1.5.2.5承椽枋的側向變形和椽尾翹起的維修36
1.5.2.6角梁梁頭下垂和腐朽、梁尾翹起和劈裂的維修36
1.5.2.7構件滾動的處理37
1.5.3木構架整體的維修技術37
1.5.3.1落架大修38
1.5.3.2打牮撥正38
1.5.3.3修整加固41
1.5.4斗拱的維修技術41
1.5.4.1斗的維修42
1.5.4.2拱的維修42
1.5.4.3昂的維修42
1.5.4.4正心枋、外拽枋、挑屋檐枋等的維修42

第2章丹霞寺古建筑研究背景43
2.1丹霞寺古建筑概述43
2.1.1丹霞寺簡介43
2.1.2周邊環(huán)境現(xiàn)狀43
2.1.3地質(zhì)地貌44
2.1.4氣候環(huán)境44
2.1.5自然資源44
2.2丹霞寺歷史沿革45
2.3丹霞寺的價值評估46
2.3.1歷史價值46
2.3.2科學價值47
2.3.3藝術價值47
2.3.4文化價值47
2.3.5社會價值47
2.4丹霞寺古建筑所面臨的保護問題48
2.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48
2.6本研究的內(nèi)容和技術路線48

第3章丹霞寺古建筑法式勘查50
3.1法式勘查對象和使用到的工具50
3.1.1法式勘查對象50
3.1.2法式勘查用到的工具51
3.2結果與分析51
3.2.1天王殿建筑法式勘查結果51
3.2.1.1時代特征51
3.2.1.2結構特征63
3.2.1.3構造特征65
3.2.2大雄寶殿建筑法式勘查結果66
3.2.2.1時代特征66
3.2.2.2結構特征70
3.2.2.3構造特征71
3.2.3毗盧殿建筑法式勘查結果72
3.2.3.1時代特征73
3.2.3.2結構特征76
3.2.3.3構造特征76
3.2.4玉佛殿建筑法式勘查結果79
3.2.4.1時代特征80
3.2.4.2結構特征82
3.2.4.3構造特征83
3.2.5天然祖堂建筑法式勘查結果85
3.2.5.1時代特征86
3.2.5.2結構特征89
3.2.5.3構造特征89
3.3本章小結91

第4章丹霞寺古建筑殘損情況的勘查93
4.1殘損勘查的對象及殘損點的界定93
4.1.1殘損勘查的對象93
4.1.2殘損點的界定93
4.2殘損情況勘查的結果與分析93
4.2.1天王殿殘損情況的勘查93
4.2.2大雄寶殿殘損情況的勘查97
4.2.3毗盧殿殘損情況的勘查100
4.2.4玉佛殿殘損情況的勘查105
4.2.5天然祖堂殘損情況的勘查109
4.2.5.1天然祖堂——前廳(祖師殿)殘損情況的勘查109
4.2.5.2天然祖堂——后殿殘損情況的勘查112
4.2.5.3天然祖堂——耳房殘損情況的勘查115
4.3殘損的外部原因117
4.3.1不當修繕117
4.3.1.1現(xiàn)代水泥材料的不正確使用117
4.3.1.2不正確地添加輔助木構件或添加形制不同的構件117
4.3.2人為破壞117
4.3.3年久失修117
4.3.4自然破壞118
4.3.4.1紫外光破壞118
4.3.4.2雨水或環(huán)境中水分的影響118
4.4本章小結119

第5章丹霞寺古建筑木構件的樹種鑒定及病害內(nèi)因分析120
5.1材料與方法120
5.1.1材料120
5.1.1.1試樣的處理121
5.1.1.2試樣切片121
5.1.2方法121
5.2結果與討論122
5.2.1木構件No.1、No.2、No.3的樹種鑒定122
5.2.2木構件No.4的樹種鑒定123
5.2.3木構件No.5、No.6的樹種鑒定124
5.2.4木構件No.7的樹種鑒定125
5.2.5木構件No.8的樹種鑒定126
5.2.6木構件No.9的樹種鑒定126
5.3木構件病害的內(nèi)部原因127
5.4本章小結130

第6章丹霞寺古建筑木構件細胞壁劣化程度的研究131
6.1材料與方法131
6.1.1材料131
6.1.2方法132
6.2結果與討論133
6.2.1劣化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33
6.2.1.1紅櫟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33
6.2.1.2樺木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36
6.2.1.3楓楊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37
6.2.1.4柳木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39
6.2.1.5榆木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40
6.2.1.6楊木木構件細胞壁微觀構造變化141
6.2.2木構件細胞壁化學成分變化的FTIR分析143
6.2.2.1紅櫟木構件的FTIR分析144
6.2.2.2樺木木構件的FTIR分析146
6.2.2.3楓楊木構件的FTIR分析148
6.2.2.4柳木木構件的FTIR分析149
6.2.2.5榆木木構件的FTIR分析151
6.2.2.6楊木木構件的FTIR分析152
6.3討論154
6.4本章小結154

第7章丹霞寺古建筑修繕設計156
7.1設計依據(jù)和修繕原則156
7.1.1設計依據(jù)156
7.1.2修繕原則156
7.2修繕措施158
7.2.1大木構架的修繕措施158
7.2.1.1挖補法160
7.2.1.2嵌補法160
7.2.1.3構件的更換161
7.2.1.4化學加固161
7.2.1.5機械加固162
7.2.1.6化學防腐162
7.2.2屋面的修繕措施162
7.2.3墻體的修繕措施163
7.2.4木裝修的修繕措施163
7.2.5地面的修繕措施163
7.3各大殿修繕設計方案164
7.3.1天王殿修繕設計方案164
7.3.2大雄寶殿修繕設計方案165
7.3.3毗盧殿修繕設計方案165
7.3.4玉佛殿修繕設計方案167
7.3.5天然祖堂修繕設計方案167
7.3.5.1天然祖堂——前廳(祖師殿)修繕設計方案167
7.3.5.2天然祖堂——后殿修繕設計方案168
7.3.5.3天然祖堂——耳房修繕設計方案169
7.4本章小結169

第8章結果與討論171
8.1結果171
8.2討論174

附錄175
附錄1丹霞寺古建筑各大殿殘損現(xiàn)狀及修繕措施表175
附錄2丹霞寺古建筑各大殿殘損現(xiàn)狀圖紙181
附錄3丹霞寺古建筑各大殿修繕設計圖紙181

參考文獻182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