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黃土塬溝頭溯源侵蝕背景 1
1.2 黃土塬溯源侵蝕研究目的與意義 1
1.3 溝頭溯源侵蝕研究進展 2
1.3.1 溝頭溯源侵蝕內涵與溝頭特征 2
1.3.2 溝頭溯源侵蝕研究方法 4
1.3.3 溝頭溯源侵蝕影響因素 6
1.3.4 溝頭溯源侵蝕觸發(fā)機制 8
1.3.5 溝頭溯源侵蝕預測模型 9
1.3.6 溝頭防護措施體系 11
1.4 本章小結 12
第2章 黃土高塬溝壑區(qū)溯源侵蝕研究 14
2.1 研究區(qū)概況 14
2.1.1 董志塬概況 14
2.1.2 南小河溝小流域概況 16
2.2 研究目標 17
2.2.1 調查研究目標 17
2.2.2 試驗研究目標 17
2.3 研究內容 17
2.3.1 野外調查研究內容 17
2.3.2 模擬試驗研究內容 18
2.4 技術路線 19
2.5 試驗方法 20
2.5.1 野外調查 20
2.5.2 試驗研究 21
2.6 試驗設計 30
2.7 試驗操作圖 31
第3章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33
3.1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分布特征 33
3.1.1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概況 33
3.1.2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強度 34
3.1.3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強度分級 40
3.1.4 董志塬南小河溝小流域溝頭溯源侵蝕特征 42
3.2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誘發(fā)類型與溝頭前進典型實例分析 43
3.2.1 董志塬溝頭溯源侵蝕的誘發(fā)類型 46
3.2.2 董志塬溝頭前進典型實例分析 48
3.3 董志塬流域幾何特征對溝頭溯源侵蝕的影響 57
3.3.1 流域幾何特征 58
3.3.2 典型溝頭流域幾何特征對溝頭溯源侵蝕的影響 59
3.4 本章小結 61
第4章 溝頭土體理化性質變化及根系分布特征 63
4.1 溝頭土體理化性質變化 63
4.1.1 不同植被蓋度退耕地溝頭土體理化性質變化 63
4.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溝頭土體理化性質變化 69
4.2 溝頭土體根系分布特征 76
4.2.1 不同植被蓋度溝頭土體根系分布特征 76
4.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溝頭土體根系分布特征 81
4.3 本章小結 83
第5章 溝頭溯源侵蝕產流產沙及泥沙顆粒變化特征 85
5.1 溝頭溯源侵蝕產流特征 85
5.1.1 產流過程 85
5.1.2 各因素對徑流量的影響 90
5.2 溝頭溯源侵蝕產沙特征 104
5.2.1 產沙過程 104
5.2.2 各因素對產沙量的影響 114
5.2.3 溝頭溯源侵蝕產沙貢獻率特征 125
5.3 溝頭溯源侵蝕泥沙顆粒變化特征 126
5.3.1 泥沙顆粒組成變化特征 126
5.3.2 泥沙顆粒特征指標變化特征 127
5.3.3 泥沙顆粒富集率變化特征 133
5.3.4 土地利用方式對泥沙顆粒分選特征的影響 135
5.4 本章小結 139
第6章 溝頭溯源徑流水動力學特征 141
6.1 不同植被蓋度與放水流量下徑流水動力學特征 141
6.1.1 徑流水力學參數隨蓋度和放水流量的變化 141
6.1.2 徑流水動力學參數隨蓋度和放水流量的變化 148
6.1.3 不同植被蓋度下徑流水動力學特征 153
6.2 土地利用方式對徑流水動力學特征的影響 156
6.2.1 土地利用方式對溝頭徑流水力學參數的影響 156
6.2.2 土地利用方式對溝頭徑流水動力學參數的影響 165
6.2.3 土地利用方式對溝頭射流水動力學參數的影響 169
6.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溝頭溯源侵蝕產沙水動力學機制 172
6.3 本章小結 174
第7章 溝頭前進過程的重力侵蝕特征 176
7.1 重力侵蝕發(fā)生的原因分析 176
7.2 溝頭溯源過程中重力侵蝕形式及其發(fā)生機制 178
7.2.1 重力侵蝕過程與形式 178
7.2.2 溝頭溯源重力侵蝕機制 183
7.3 溝頭溯源過程中重力侵蝕發(fā)生的時空特征 186
7.3.1 重力侵蝕發(fā)生的時間特征 186
7.3.2 重力侵蝕發(fā)生的空間特征 196
7.3.3 溝頭重力崩塌分類與頻次統計 204
7.4 溝頭溯源重力侵蝕強度特征 205
7.5 本章小結 210
第8章 溯源侵蝕溝頭形態(tài)演化特征 213
8.1 小區(qū)DEM獲取 213
8.1.1 鋼尺測量獲取小區(qū)DEM 213
8.1.2 基于照片三維重建技術獲取小區(qū)DEM 217
8.2 溝沿線提取 222
8.3 溝頭前進速率變化特征 223
8.3.1 不同蓋度及放水流量下的溝頭前進速率 223
8.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溝頭前進速率 227
8.4 溝道下切速率變化特征 230
8.4.1 不同蓋度與放水流量下的溝道下切速率 230
8.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溝道下切速率 240
8.5 侵蝕溝形態(tài)變化特征 246
8.5.1 溝道寬深比變化 246
8.5.2 坡面切割度變化 248
8.5.3 溝道形狀系數變化 250
8.6 侵蝕溝形態(tài)參數與影響因素的關系 253
8.6.1 形態(tài)參數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 253
8.6.2 形態(tài)參數與根系的關系 253
8.6.3 溝頭前進過程與重力侵蝕的關系 256
8.6.4 溝頭前進速率與土壤理化性質及根系特征參數的關系 258
8.7 本章小結 260
第9章 黃土高塬溝壑區(qū)溯源侵蝕研究展望 262
參考文獻 264
附錄 272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