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傳統(tǒng)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經驗上升到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層面加以探討,嘗試用新的思路來說明什么是當代中國的“治理體系”——它的歷史沿革與創(chuàng)新,它的優(yōu)勢與特色,它有怎樣的普世意義和中國特色。相比于西方社會對人的抽象化對待,中國的執(zhí)政者試圖人格化地聯(lián)結每一個人,使得中國趨于一種“具象的社會”。本書闡述了這種人格化治理體系的心理和歷史條件,重點分析了這種人格化治理在當代中國的實踐機制和發(fā)展,從中提出治理性團結這一概念。本書力圖說明黨和政府如何直面人民之間的差異性,如何對每一個老百姓的所急之事、所難之事、所愁之事和所盼之事都盡可能地有所回應,乃至有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