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元朝末期施耐庵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通過描寫北宋末年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梁山好漢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為宋朝征戰(zhàn),最終勢力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fā)生、發(fā)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故事從高俅寫起,表現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的境況。高俅為報私仇,要陷害禁軍教頭王進,因此引出史進和“史家村”,進而引出魯達“拳打鎮(zhèn)關西”,由此上演了一個又一個英雄傳奇故事。從“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從“青面獸北京斗武”到“吳用智取生辰綱”,至此出現了首次有組織、有計劃的反抗活動,水滸英雄走上聯(lián)合斗爭的道路。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到“林沖水寨大并火”,水滸英雄終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之后從“宋江怒殺閻婆惜”到“景陽岡武松打虎”,經過“梁山泊好漢劫法場”“宋公明三打祝家莊”“三山聚義打青州”等,英雄齊聚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其后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此為輝煌的高峰。而宋江接受招安,梁山好漢前去征遼、征方臘,各位英雄或戰(zhàn)死,或出家,或歸隱,宋江、盧俊義等也受奸人毒害而死亡,轟轟烈烈的起義走向失敗?!端疂G傳》以農民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guī)模聯(lián)合反抗,到發(fā)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guī)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水滸傳》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于造反、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yè)登上高峰之時選擇了妥協(xié)、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yè)。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端疂G傳》問世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后世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典范。明清兩朝,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水滸傳》續(xù)作,另有很多小說、戲劇等以《水滸傳》中的故事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說《金瓶梅》就是從《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情節(jié)發(fā)展而來的。另外,《水滸傳》還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國外很多國家流傳開來,如18世紀流傳到日本、朝鮮,朝鮮非常早的小說之一《洪吉童傳》和日本曲亭馬琴的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的創(chuàng)作,都受到了《水滸傳》的影響。19世紀,《水滸傳》又流傳到了歐美各國,出現了德語、法語、英語等譯本。《水滸傳》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于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于它藝術的成熟?!端疂G傳》繼承并發(fā)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水滸傳》的藝術成就,非常突出地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