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館譯語》編者不詳,一卷,清抄本。從明代開始官方機構設置四夷館,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由禮部屬下"會同四譯館"與軍機處一同主持纂修國內外眾多民族語言辭書,今統(tǒng)稱為《華夷譯語》,是會同館等官方機構所編?!跺吡_館譯語》是《華夷譯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反映的漢字對音材料可以作為明清漢語音韻,古泰文早期讀音研究的重要參考。此書史料價值極高。也是我們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非常珍貴的語言類文獻資料?!栋损^館考》著者不詳,不分卷,清初同文堂刻本。八個館分別為:回回館、西番館、高昌館、暹羅館、緬甸館、百譯館、西天館、八百館。明設四夷館,隸太常寺。清代沿其舊制,改為四譯館,隸翰林院,選監(jiān)生官民家子弟習遠方語言文字以為通譯。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由禮部屬下"會同四譯館"與軍機處由禮部屬下"會同四譯館"與軍機處一同主持纂修國內外眾多民族語言辭書,今統(tǒng)稱為《華夷譯語》。后增設多館。此書的八館考就是對這寫官方機構進行考究概述。是對《華夷譯語》的一種補充。非常具有史料價值,對于我們研究“海上絲綢之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