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三篇 11章。上篇為腦病耳治的源流基礎,共 2章,包括章和第二章。章為腦病耳治的中醫(yī)理論與長期臨床實踐;第二章為以現代醫(yī)學視角對腦病耳治的闡釋。中篇為腦病耳治的實踐創(chuàng)新,共 6章,包括第三章至第八章。第三章為腦病耳治研究方法與技術;第四章為腦病耳治的機制研究,包括耳穴 -迷走神經 -孤束核聯系、癲癇、抑郁癥、失眠、意識障礙、認知障礙、頭痛、帕金森病、中風、抑郁癥伴失眠、糖尿病伴抑郁、腦病共病、功能性胃腸病耳治作用機制和抑郁癥耳治相關作用機制;第五章為腦病耳治的臨床研究,包括癲癇、抑郁癥、難治性抑郁癥、失眠、意識障礙、認知障礙、頭痛、帕金森病、自閉癥譜系障礙、中風、抑郁癥伴失眠、糖尿病伴抑郁、腦病共病疾患 (焦慮障礙共病失眠、卒中后睡眠障礙、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焦慮障礙)、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以及與國內外治療技術對比;第六章為腦病耳治的醫(yī)工結合的成功實踐,包括經皮耳穴迷走神經刺激儀、耳穴電測技術的智能化發(fā)展、耳穴影像識別技術的發(fā)展、耳穴數字化診斷技術的應用;第七章為腦病耳治大數據與專家共識;包括耳穴大數據初探、耳穴電刺激治療抑郁癥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第八章是腦病耳治的推廣應用,包括技術推廣、展覽會、孵化項目、論文專著、科技成果獎勵、人才培養(yǎng)、學術引領。下篇為腦病耳治的未來發(fā)展,共 3章,包括第九章至第十一章。第九章為療法療效創(chuàng)新;第十章為機制研究展望,包括腦科學的技術與方法展望和作用機制;第十一章為多學科交叉,包括腦機接口和人工智能、醫(yī)工結合等。本專著基于中醫(yī)傳統(tǒng)耳穴理論,在現代神經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經皮耳穴迷走神經電刺激等耳穴刺激新方法,闡釋 “耳腦互聯”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提供規(guī)范的循證證據,并將之轉化為成熟的腦系疾病治療共性技術,開拓了耳穴 -外周神經 -腦網絡 -機體功能整體調節(jié) “腦病耳治”的新思路,架起了連接中醫(yī)針灸和腦神經科學的橋梁,在推動中醫(yī)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標準化進程中譜寫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