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大量雕造于我國石窟藝術由北向南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其藝術風格逐漸趨于多元:或顯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遺風;或展體態(tài)健美、面頤豐滿的唐代風韻;或有雕工精細、瓔珞綴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造型多依山依巖取勢,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安岳石刻既是川中歷史發(fā)展和風土民情的實物見證和典型代表,又是中華文化自信、開放、包融與創(chuàng)造的象征,特別是大量的保存較完好的唐、五代、北宋的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云岡、龍門被稱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早期時代,大足為晚期石刻代表,而安岳則是從云岡、龍門到大足的渡口。眾多的石刻單元與大規(guī)模的石窟造像,濃縮了中國石刻藝術的精華。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劉長久先生在《西南石窟藝術》一書中所言:“安岳石窟在四川石窟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一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了廣元、巴中石窟中的盛唐之風,另一方面又開創(chuàng)了五代和兩宋造像的新局面,使四川石窟進入到中國石窟雕塑發(fā)展史上的新階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