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音樂為視角,既匯編了瞿秋白關于文藝大眾化的論述,又匯編了瞿秋白親自投身文藝大眾化的實踐——翻譯《國際歌》、創(chuàng)作《赤潮曲》及《救國十二月花名·孟姜女調》等小調唱詞的作品;還附有夏衍等同時代人對瞿秋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參加文藝活動的回憶。同時,編者圍繞瞿秋白譯著的歌詞,闡述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各種民間小調、民謠的演唱特點,即在反帝愛國和對敵斗爭中,便于群眾演唱,增強士氣,鼓舞群眾的斗志。書中內容豐富,真實可信,為如何講好瞿秋白的故事做了有益的探索,既有真實性,又具探索性和多樣性。在賞析瞿秋白譯著的歌詞的過程中,既傳播了黨史知識,又普及了音樂常識。尤其是傳唱百年的《國際歌》,瞿秋白不僅是第一個用中文完整翻譯詞曲的人,也是第一個用中文演唱,最后唱著《國際歌》從容就義的革命者,更是《國際歌》的實踐者。本書展現(xiàn)了瞿秋白不僅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也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和革命烈士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