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阿蘭(Alain,1868—1951),法國哲學家、教育家、散文家、評論家,被譽為“現(xiàn)代蘇格拉底”。本名埃米爾-奧古斯特•夏蒂埃(Émile-August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于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著有《論幸福》《論教育》《論哲學家》《論政治》《美術體系》《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他的作品被其學生——法國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書之一,堪與蒙田的隨筆媲美。1951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為此獎第一位受獎者。出生于佩爾什的莫爾塔尼,父親是獸醫(yī),母親為擅長飼養(yǎng)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沖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zhì),并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對政治的熱情以及對黨派的痛恨,使其成為報社的專欄作家。作為人文主義者,他積極反戰(zhàn);身為愛國者,他為服從義務而參戰(zhàn)(1914)。在戰(zhàn)場上見證情緒所導致的致命性,并由此尋覓人類受困于情緒的原因,這也成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其后逐步形成了創(chuàng)新且歷久不衰的哲學寫作。 譯者簡介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從事法國當代哲學及文學研究,譯著有《從卡夫卡到卡夫卡》等。楊凱麟,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zhuǎn)型研究所博士,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任院長。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