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漫長跌宕的相遇故事中,清代便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本書討論的是視覺文化框架下,中國與歐洲在 18 世紀與 19 世紀初期的相遇。與同類話題作品的區(qū)別在于,本書從東、西兩個視角展開思考。書中收錄的文章表明,圖像、藝術品和自然標本的交流對于兩種文化對彼此看法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書將探討這些視覺材料——從版畫到植物標本,從瓷器到紡織品——交流的各個方面及其接受情況。本書將所錄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題為中國和歐洲的收藏與展列模式。第二部分論述了視覺文化在信息交流過程中的作用。第三部分關注的是中西方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妥協(xié),中國藝術家的妥協(xié)發(fā)生在其試圖采用西方再現(xiàn)手段——主要是(廣義上的)透視視角之時,而西方藝術家的妥協(xié)則發(fā)生在其試圖適應對于創(chuàng)造空間和立體錯覺作用不大的中國再現(xiàn)模式之時。 第四部分對比歐洲的中國風藝術與中國的西洋風或歐陸風藝術,重點探討東西方藝術傳統(tǒng)交匯造就的混合風作品。最后,詹妮弗·米拉姆討論了俄羅斯的有趣位置,地理上居于中國與西方之間,文化上卻不與任何一者平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