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中發(fā)現的許多元素我們生活的地球,其體積的約 84% 是由礦物構成的。人類在生活中無法忽視礦物的存在。人們圍繞礦物相關的各種現象,鉆研、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有:我們在礦物中發(fā)現了眾多元素;通過 X 射線衍射法,揭示物質內部原子排列規(guī)律的奧秘;通過研究礦物,解讀地球內部的信息。本書取其一小部分,圍繞礦物,進行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重點介紹。構成地球的礦物之謎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土壤、植物等覆蓋,即使只想搞清楚地球表層礦物的分布也并非易事。宇宙空間柔軟、密度低,人造探測器能飛到數十億千米外的天際進行探索。而地球主要是由堅硬且高密度的礦物構成的,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僅能到達地表下10千米左右的地方,這點兒深度比起地殼厚度來說并不算什么。在現實中,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地球內部,只能采取一些方法間接推測地底的情況。比如,通過調查被地質活動帶到地表的在地球內部形成的礦物,并在實驗室利用高溫、高壓合成類似性質的礦物,以判斷其存在條件;通過記錄地震波來測定地球內部巖石的密度;等等。礦物學還有大量謎團有待解開,值得研究的對象數不勝數。希望讀者朋友們閱讀完本書后,能對礦物產生興趣,主動去探索地球的礦物之謎。從礦物中了解地球史現在我們能找到的大部分礦物都來源于地球。地球形成之初,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固體大規(guī)模集聚,由沖擊和放射性元素引起的熱反應熔化了這些物質。之后,元素在重力和化學的作用下,不斷分離、聚合,最終形成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直到今天,地球內部還在不停地發(fā)生反應,元素的聚合、分散從未停止。一些礦物是在地球誕生之初形成的,一些礦物是后來形成的。礦物形成后可能會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氣體和液體的侵蝕)而被溶解,也可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轉化為其他礦物,地球誕生之初形成的礦物中只有極少數留存至今。研究礦物是人們了解地球史的重要方法。學習礦物學的一大樂趣便是研究那些記錄著地球發(fā)展史的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