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死亡比例居全國總死亡比例的前列,一直是普通大眾與臨床醫(yī)生重點關注的疾病之一。傳染病是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朊病毒、真菌以及原蟲、蠕蟲等寄生蟲。已發(fā)現(xiàn)多種病原生物如柯薩奇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體、伯氏疏螺旋體等可累及心肌從而引發(fā)心肌炎,化膿性鏈球菌可引起感染性心內膜炎,布魯菌可侵犯心血管組織等。近年來,隨著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感染者生存期延長,相關人群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病毒感染及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可以改變心臟電生理特性,導致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梅毒螺旋體感染患者可出現(xiàn)瓣膜病變、冠狀動脈口狹窄等心血管梅毒表現(xiàn);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干擾葡萄糖和脂質代謝,導致胰島素抵抗,同時其引發(fā)的慢性炎癥、內皮功能障礙以及直接侵犯動脈壁等均與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相關。臨床治療已隨認識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多種高效藥物不斷研發(fā)且十分重視藥物相互影響,但該領域仍存在諸多尚未明確的問題,亟待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