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秋大義 作者:熊逸


  這樣看來,治國也不難嘛,堯舜行,我也行!只要接手的是個好攤子,搞搞形式主義就可以了,這也實在太容易了!做領(lǐng)導(dǎo)的完全可以那什么垂拱而治、無為而治啊,對了,就像齊桓公那樣。

  不錯,成功的例子就擺在那里鼓舞著我們,遠的有大舜,近的有齊桓公,可是,如果追問一下的話:料理一個國家,總得有不少工作要做吧,都垂拱、都無為,那誰來真正做事呢?

  當然得有人做事,他們不但要做,還要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地去做。領(lǐng)導(dǎo)的垂拱而治也好,無為而治也罷,全都得建立在手下人努力工作的基礎(chǔ)上——有稱職的小弟在打理,老大才能專心享福呀,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shù)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無為”的關(guān)鍵就在于用人。齊桓公不就是用了個管仲么,人家管仲可一點兒都不“無為”。

  事情正是如此。董仲舒在解釋為什么堯會給舜留下一個好攤子的時候說:堯在剛剛作老大的時候并不好過,但他致力于搞掉壞蛋、任用好人,于是,沒過多少日子,堯手下的壞蛋紛紛死走逃亡,而能干的好人則被一個個提拔了上來,天下由此漸漸走向大治。

  ——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的、也是影響尤其深遠的主張:組建好人政府。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歸根結(jié)底,搞好政治的關(guān)鍵就在于“用人”兩字,只有把“用人”一關(guān)把好了,領(lǐng)導(dǎo)才可以“無為”。

  在人治的大背景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聽上去擲地有聲,可仔細一捉摸,這用人之道豈不成了擲色子——齊桓公不疑管仲,這是擲了一把“豹子”;唐玄宗不疑安祿山,這是擲了一把“蹩十”。一國政治的好壞,全要仰賴賭徒的眼光和老天爺給的運氣?!

  “用人”的這個思想直到現(xiàn)在都還很有市場,評書里給我們講了無數(shù)忠臣和奸臣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搞掉奸臣、信任忠臣,就可以萬事大吉?!坝萌瞬灰?,疑人不用”這八個字是緊承著“親賢臣,遠小人”而來的,同樣是千百年來廣泛流傳的至理名言。最好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做到的就是: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夠準確識別出誰忠誰奸,然后,賦忠臣予重任,給他充分地放權(quán),讓忠臣可以不受束縛地大展拳腳。

  這一理論/理想在一部部的評書和電視劇里得到了無數(shù)次光彩照人的實現(xiàn),也似乎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同,但是,如果考察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生活,我們卻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如此一個婦孺皆知的淺顯簡明的道理,卻很少真正地發(fā)揮過什么作用。

  也許因為,這一道理受到了以下三個至少同樣重要的道理的挑戰(zhàn):

  1)人是趨利避害的;

  2)沒有人是一成不變的;

  3)權(quán)力是最好的腐蝕劑。

  聰明的領(lǐng)導(dǎo)無論嘴上說什么,對這三句話無不心知肚明。我們來回顧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韓信在平定齊國之后,派使者向劉邦請求封自己為代理齊王,惹得劉邦差點兒當時就翻了臉。我們?nèi)绻堰@件事反過來想想:韓信如果不向劉邦提出這個“過分”的要求,劉邦對韓信會怎么想呢?——這是一個權(quán)力場上的通則,所以蕭何鎮(zhèn)守大后方的時候會故意去廣置房地產(chǎn),甚至還做出了一些搶男霸女的勾當;所以王翦在統(tǒng)率大軍攻打楚國的時候,一次次地向秦王寫信要求賞賜。韓信的這個要求其實并不像《史記》里所暗示的那樣“過分”或者“幼稚”,如果換了我,我恐怕也得這么去提要求。韓信、蕭何、王翦,乃至許許多多朝代里許許多多的臣僚,他們用這種手法往往都是在向天威難測的主子作出一種明確的暗示:我的野心不過如此哎,請您千萬放心!而這種暗示因為符合基本人性,符合上述三條原則,所以是比較容易被領(lǐng)導(dǎo)相信的。這甚至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非常令人不快的道理:在權(quán)力場上,作貪官乃是保全自己的一種有效手段,適度的貪更容易讓領(lǐng)導(dǎo)對你放心。

  “親賢臣,遠小人”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看上去已經(jīng)顯得有些可笑了。對皇帝而言,能夠讓自己放心的正是那些有適度辦事能力的貪官而不是清官,這也就意味著,在專制體制下,所謂反腐,往往只是權(quán)力博弈的手段和副產(chǎn)品(詳見《孟子他說》第二冊“綿羊世界”一節(jié)),機靈鬼們誰也不會拿反腐這個名詞當真,因為真正讓皇帝顧忌的恰恰是那些光彩照人的清官,所以這些人才是最容易被清理的對象。

  我們這里說的都是貨真價實的清官。首先從技術(shù)層面來看,清官不好管理。這就好比你開了一家公司,以業(yè)績提成的方式來激勵員工,但有這么幾個員工出身豪門,錢多得幾輩子花不完,來上班只是為了消磨時間,還有幾個是苦行僧出身,視金錢如糞土,所以,他們自然有自己強有力的一套工作觀念,你想用提成和處罰來控制他們,可人家拿你那點兒小錢根本就不當一回事。你就算拿開除來威脅他們,人家也毫不在意。所以,這樣的員工是沒法管理的,即便他們能力再強,但用起來很不順手。當初趙構(gòu)問岳飛國事如何可為的時候,岳飛回答了一句千古名言: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命。——可是對皇帝來講,如果手下文臣武將全都符合岳飛的這個標準,國事反倒根本不可為了:獎勵對他們沒有激勵作用,懲罰對他們也沒有震懾作用,沒法使喚呀!而更加要命的是,這句名言雖然聽上去光芒四射,被一代代的草民們無限憧憬著,可當草民們真的置身于不愛財?shù)奈墓倩虿幌奈鋵⒌闹卫碇碌臅r候,反倒有可能燃起對貪官的懷念呢。《老殘游記》也有一段名言,正好適合拿來和岳飛的名言配對來讀: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眼所見,不知凡己矣?!俊?br />
  清官們正因為覺得自己不愛財、不惜命,毫無私心,占據(jù)了道德上的制高點,做起事來便了無顧忌,于是草菅人命者有之,禍國殃民者有之,老百姓們看著他生活之儉、執(zhí)政之勤,再加上那一臉的正氣,也就只有感動的份,哪還看得見有多少滔天大禍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不妨使勁想一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方方面面,或許也可以找另一句名言配對來讀——這是杰弗遜說的:信任是專制之母。那么……

  從另一方面來看,完全沒有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貪財和怕死是所有正常人的正常情感,個別人不貪財、不怕死倒有可能,但如果拿這個標準來作為文武官員稱職與否的考核指標,估計90%以上的人都得落馬。但又因為當官是件一本萬利的買賣,大量競爭者自然會涌進這個行當?!谶@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越是厚顏無恥之徒越容易毫不臉紅地把自己扮成既不貪財、又不怕死的道德楷模,而正派人往往又拉不下臉來和小人比虛偽。于是,在這樣一種高尚的游戲規(guī)則之下,只能是口號日漸響亮,人渣步步高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擅長的就是講道德,可兩千年來,每個時代都在感嘆“世風(fēng)不古”,這真是個莫大的諷刺。而更有諷刺意味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在鼓吹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樣板,這至少會讓一百年前的郭嵩燾死不瞑目的。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即使是壞蛋,為公益服務(wù)也符合他自己的利益?”這話是英國老哲人休謨說的,很典型地代表了東西方關(guān)注點的差異,是呀,這個問題就其本身來說似乎也是荒謬的,更何況它幾乎從未被東方文化所認真關(guān)注過。

  退而求其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孟子勸齊宣王的那些話倒像是個合情合理的辦法:貪財不要緊,領(lǐng)導(dǎo)有錢賺,要讓大家一起有錢賺;怕死不要緊,領(lǐng)導(dǎo)保平安,要讓大家一起保平安。i另一方面,如果以小人之心揣度,一個拿小錢不當回事的人很可能是在流著口水盯著大錢,一個人如果沒有常人共有的那些欲望,那他很可能所圖甚大。還有,清官是容易贏得民心的,這一點也足以引起皇帝的擔心。想想田姓篡齊、王莽篡漢,這不都是由能力強、清譽高的小弟把老大給推翻了么!

  即便在上上下下貪成一片、民怨沸騰的時候,皇帝照樣會喜歡貪官,而且,也會更加忌諱清官。因為越是這種情況,清官越容易贏得民心;而老百姓憎恨貪官,卻常常期望九天之上的皇帝會出面制裁。和皇帝爭民心無疑是最冒險的行為,回憶一下前文所講:功勞永遠要歸于領(lǐng)導(dǎo)。

  ——這才是專制體制下真實的權(quán)力運作,儒家知識分子口口聲聲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勸導(dǎo)雖然在兩千年來回音不絕,讓我們幾乎信以為真,但是,它始終只代表了一些善良人們的善良愿望和一些聰明皇帝的表面文章。

  我們說儒家兩千年傳統(tǒng)如何如何,在這個問題上,“說”的傳統(tǒng)歸儒家,“做”的傳統(tǒng)卻是要歸法家的。

  儒法不兩立,他們常常會為了“立”自己而先“破”對方。董仲舒在對策里繼續(xù)說道:周朝開國大搞德治,于是乎天下太平,而秦國卻搞法家那一套,社會風(fēng)俗迅速敗壞,“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看,董仲舒后來搞的“《春秋》原心定罪”正是直接反動秦法的。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懷疑:“古代學(xué)者們經(jīng)常虛構(gòu)歷史,既然儒家可以把堯舜禹美化到無以復(fù)加,是不是也同樣地把秦國貶低得一無是處呢?秦國,乃至秦朝,當真這么差勁嗎?”

  當然不可能真差勁到這種程度,不然毛主席怎么會盛贊秦始皇呢。他還寫過這樣一首詩送給郭沫若: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yè)猶在,孔學(xué)高名實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詩里有兩句話尤其值得注意,一個是“祖龍魂死業(yè)猶在”,一個是“百代多行秦政治”,似乎是說秦始皇雖然死了,但他的核心政治精神卻永遠活在后代皇帝的心中?!绻吕^續(xù)討論的話,就會進入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比如錢穆就認為中國專制傳統(tǒng)絕非一成不變的。所以,為了謹慎起見,我們還是把這句話的涵義苛刻地局限在“核心政治精神”上好了。

  那么,董仲舒所謂的秦國在法家精神的指導(dǎo)下社會風(fēng)俗急驟惡化到底有沒有可靠的佐證呢?感謝考古發(fā)現(xiàn),睡虎地出土的竹簡向我們展示了秦國的一些法律條文,里邊居然詳細寫出了對兒子和父母之間偷竊財物的處理辦法;還有:作妻子的如果舉報了干了壞事的丈夫,自己的財產(chǎn)可以免于充公;如果是丈夫舉報妻子,妻子的財產(chǎn)可以用來獎勵丈夫。看來即便是父子夫婦這樣的至親關(guān)系,也都各有各的財產(chǎn),睡覺的時候還要睜著一只眼留心對方!

  儒家知識分子對這種情況是最為痛心疾首的,賈誼《新書》里有一篇“時變”,描寫秦國法家當?shù)老碌纳鐣L(fēng)俗,說:商鞅這壞小子違背倫理,治國方針全部就兩個字:一個是“耕”,一個是“戰(zhàn)”,老百姓全都成了國家大機器里的一個個螺絲釘,只知道種地和打仗,多收了糧食能拿提成,多斬了人頭也能拿提成,全部生活就只有這些了。也就是兩年的光景,秦國的風(fēng)俗變得慘不忍睹。秦國人生了兒子,如果家境富裕,兒子長大之后就要分家獨立;如果家境貧寒,兒子長大之后就得入贅到老婆家去。如果父子之間借把鋤頭啥的,換了咱們,還提什么借呀,直接拿過來用就是了,用壞了也無妨;可在人家秦國,兒子要是借給親爹一把鋤頭,馬上就會面露得色,好像施了多大的恩德似的!還有哦,兒媳婦給嬰兒喂奶,能毫無芥蒂和公公坐在一塊兒;婆婆和兒媳婦很少能有和睦相處的,摔摔打打已經(jīng)成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ii

  ——現(xiàn)在常有人說陜西一帶民風(fēng)淳樸,看來這得感謝新社會,兩千多年前的秦地風(fēng)俗想想也讓人脊背發(fā)涼。不過呢,賈誼這話也不知道寫實性到底多強,他前邊才說了兒子長大之后就離開父母,后邊緊接著卻說兒媳婦和公婆相處的事,好像有點兒矛盾哎。

  儒家千載說商鞅,幾乎只有一個罵字,但《史記·商鞅列傳》卻持截然相反的說法:商鞅的改革搞到十年的時候,秦國人民都很滿意,社會上路不拾遺,山無盜賊,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iii——那么,到底誰說得對呢?

  我也不知道誰說的對,但蘇軾在《東坡志林》里有一篇《司馬遷二大罪》,說司馬遷有兩大罪狀,就是論商鞅和桑弘羊之功,而這兩位仁兄都是自漢代以來的學(xué)者們一致恥于討論的,至于說商鞅的改革成果,諸如“路不拾遺,山無盜賊”云云,分明是戰(zhàn)國游士的邪說詭辯,卻被司馬遷道聽途說之后載之史冊。iv

  ——蘇軾此論,似乎有他借古諷今的一面,矛頭應(yīng)該是指向王安石變法的。但從語氣上看,蘇軾倒也不像是在編造歷史來迎合己意。那么,到底商鞅的改革成果是怎樣呢,到底事情的真相如何呢,反正我是沒法判斷的,惟一能說的是,無論正方還是反方,字里行間都在強調(diào)著“風(fēng)俗”的重要性。

  儒家是非常重視“風(fēng)俗”的,他們認為風(fēng)俗具有極高的政治意義——想想杜甫詩句里的“致君堯舜上,但使風(fēng)俗淳”。商鞅的法家之道看起來讓人心寒,好像這是和“風(fēng)俗淳”南轅北轍的??鬃又v過一個故事,說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兒子不但不檢舉,反而包庇,這就是“直”啊,社會風(fēng)氣就應(yīng)該這樣才對。v可在商鞅政策下的秦國,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卻是“兒子要是借給親爹一把鋤頭,馬上就會面露得色,好像施了多大的恩德似的?!保俑嘎i鉏杖彗耳,慮有德色矣。)——一個是“證羊”,一個是“借鉏(chu-2)”,對比鮮明,陳寅恪曾經(jīng)用這兩個典故作了一首七絕:“證羊見慣借鉏奇,生父猶然況本師。不識董文因痛詆,vi時賢應(yīng)笑步舒癡?!痹娭械谌洹岸摹敝岸鼻∈嵌偈?,而最后一句的“步舒”則是我們前文講到過的董仲舒的高足呂步舒——這三個字也正是陳寅恪這首詩的題目。

  恐怕一般老百姓都會同意,作為風(fēng)俗來說,“證羊”總比“借鉏”要好,而儒家知識分子的任務(wù)就是:讓統(tǒng)治者也能有這種認同感。果然,賈誼還在另外一篇《俗激》當中議論過移風(fēng)易俗對于國家政治的重要性:

  【【夫邪俗日長,民相然席于無廉丑,行義非循也,豈為人子背其父,為人臣因忠于君哉?豈為人弟欺其兄,為人下因信其上哉?陛下雖有權(quán)柄事業(yè),將何寄之?管子曰:“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笔构茏佑逕o識人也,則可;使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不可為寒心?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無制度,棄禮義,捐廉丑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逐利乎否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剄大父矣,賊大母矣,踝嫗矣,刺兄矣。盜者慮探柱下之金,掇寢戶之簾,攓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偽者出幾拾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諸侯,此其無行義之尤至者已。其余猖蹶而趨之者,乃豕羊驅(qū)而往,是類管子謂四維不張者與,竊為陛下惜之。

  以臣之意,吏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時適然耳。夫移風(fēng)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shè)也。夫人之所設(shè),弗為不立,不植則僵,不循則壞。秦滅,四維不張,故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亂僭而無差,父子六親殃僇而失其宜,奸人并起,萬民離畔,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冀幸,而眾下疑惑矣。豈如今定經(jīng)制,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無所冀幸,群眾信上,而不疑惑哉。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渡江河無維楫,中流而遇風(fēng)波也,船必覆矣。悲夫!備不豫具之也,可不察乎!】】

  賈誼憂心忡忡:哎呀呀,世風(fēng)日下啊,笑貧不笑娼,禮義何在??!我們一定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shè),可不能再這么下去了,國家要亂的呀!在家是逆子,在朝必定是奸臣。管仲當年提過“四維”的概念,我覺得很好,值得提倡。所謂“四維”就是“四個綱領(lǐng)”,即:禮、義、廉、恥。我建議組織各級政府深入學(xué)習(xí)“四個綱領(lǐng)”,對“禮義廉恥”我們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還要組織群眾學(xué)習(xí)討論,讓大家知道什么是禮義,什么是廉恥!看看現(xiàn)在,啊,看看現(xiàn)在,太令人痛心了,大家都在追逐私利,根本忘記這世上還有道德了。刑事案件里有殺害祖父母的,有傷害養(yǎng)父母的,有刺傷兄長的,小偷們也比以前更有膽色了,敢偷帝王陵墓了——那天抓著一個,這小子居然還敢嘴硬,扛著把洛陽鏟硬說自己是考古工作者!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你考古也沒人說什么,可你挖的那墳,那是古墓嗎?呸,先皇才死了半個月不到啊!唉,還有光天化日在鬧市搶劫官吏的,這些老百姓也不知都是從哪兒聽說的,以為是個當官的至少都趁幾百萬!還有更離譜的,有人詐稱朝廷之令,從國家糧倉詐騙走了十萬石糧食,糧倉主管都給氣哭了,說:“我這個官倉鼠兩年了才貪掉八萬石,我不平衡!”還有喜歡現(xiàn)金的,騙走了朝廷六百多萬稅款,查都沒法查,因為朝廷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從來就沒有真實過——主管官員都習(xí)以為常了,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小孩纏著老師非要改考卷的分數(shù),這孩子考得不錯,一百分,可他非讓老師給改成八萬分,我好奇一問,這孩子說拿一百分的卷子回家他爸爸會打他,他爸爸是管統(tǒng)計的?!?,這個動蕩的世界呀,禮義廉恥全都不見了,實在該是號召全國來學(xué)習(xí)“四個綱領(lǐng)”的時候了!

  ——賈誼說話簡直像個憤青,可是,我們?nèi)绻屑氁幌?,這里面好像有問題呀:賈誼在《時變》里斥責的是秦國的法制,反正被推翻的政權(quán)全是壞的,屎盆子可以隨便扣,可在《俗激》這篇里,賈誼怎么說的全是他本朝的事?。繚h朝政治號稱反秦之道而行,可從這里看來,社會風(fēng)俗怎么竟和秦國相差不多呀?

  政治的兩面性開始露頭了。改朝換代的一般原則是:被推翻的那個朝廷罪大惡極,而新朝則反其道而行之,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漢朝這個時候可供參考的歷史經(jīng)驗并不太多,大家很奇怪為什么龐大的秦王朝僅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這可真是史無前例的。學(xué)者們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秦朝實行法治,不行仁義,既然認清這是禍根,那我們漢朝就多行仁義,少搞法治好了。賈誼和董仲舒就全是持這種觀點的。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漢朝初年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這是不假,秦朝盡搞國家工程,勞民傷財,又打了那么多年仗,老百姓實在吃不消了,好好休息吧;可事情的另一面是,在“休養(yǎng)生息”之外還有一個詞叫做“漢承秦制”,顧亭林在《日知錄》里就說:“漢興以來,承用秦法,以至今日者多矣”,古人這類說法很多,話比較重的還說漢朝延續(xù)了秦朝的弊政,總而言之也就是說,漢朝自己沒搞過什么原創(chuàng)性的政治改革,而是拿來主義,全盤秦化。比如,當年針對老百姓苦于秦朝的繁密刑罰,劉邦提出了深得人心的“約法三章”,而實際上,這“約法三章”并沒有實行太久,蕭何后來給漢朝編制法律,直接就把秦朝的法律條文拿過來稍加修改就用上了。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漢朝前期法網(wǎng)真有多寬,有寬的時候那也是因為放松執(zhí)法的關(guān)系,而不是說立法上有多么寬疏簡單。錢穆評論秦漢兩代,說過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雄主,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吏為師,嚴禁有人以古諷今,而漢武帝恰恰相反:表彰六藝,追慕堯舜,尊行上古圣王之法??蛇@種“恰恰相反”只是表面上的,漢武帝設(shè)立五經(jīng)博士,這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性質(zhì)是一樣的;漢武帝求仙、封禪,和秦始皇如出一轍。漢武帝把堯舜當作偶像,很瞧不起秦始皇,可所作所為和秦始皇卻并無二致。漢武帝以為自己上承三代圣王,卻不知自己正是亡秦的延續(xù)。原因在哪兒呢,漢朝自從劉邦以來,恭儉無為,搞的全是拿來主義,照抄秦朝。漢武帝雖然發(fā)憤圖強,想像上古圣王一般有一番偉大作為,平治天下,其實還沒脫離照抄秦朝的老路。學(xué)者們推崇堯舜,痛斥秦朝,可眼光也都限制在秦朝的歷史局限性里。因為說來說去,上古的事情到底全是虛的,而秦朝的事卻是實實在在擺在眼前的,秦漢同是大一統(tǒng)王朝,相似之處很多,一不小心就學(xué)上了。vii

  這么看來,漢朝初期所謂的“無為而治”倒有兩層意思,除了“休養(yǎng)生息”之外,卻是自己在政治上并無創(chuàng)新,只是照抄秦朝,投機取巧。至于個中原因,錢穆以為是劉邦那伙人除了張良具有貴族血統(tǒng)之外,其他人全屬草根階層,讓這些人制訂國家法典什么的那可真是難為他們了?,F(xiàn)在把賈誼方才那兩篇文章拿來一加對照,這可著實露出了他的馬腳:好你的賈誼,把你說的那些壞人壞事抹去時代背景,嗯,怎么看不出來是秦是漢呀?——難道是近似的政治框架終于搞出了同樣近似的不良后果?

  還得說董仲舒把握得住,在“天人三策”的第二策里大談秦朝苛政,把批評緊緊地綁住秦朝:“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nèi)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趣利無恥;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財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yè),群盜并起。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焙唾Z誼說的那些都差不多,反正就是秦政府亂搞法治,不體恤百姓疾苦就是了。董仲舒隨后轉(zhuǎn)而表揚本朝,以作為和暴秦的鮮明對照。

  董仲舒說:“皇上您如今一統(tǒng)天下,四海無不順服,太牛了呀!”——其實這話如果不作為轉(zhuǎn)折,直接放在壞典型秦始皇身上也是一樣合適的。

  董仲舒接著說:“皇上您太了不起了,萬里之外的夜郎、康居這樣的國家都被您的德政感化,向您歸順!”——這是儒家“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前邊講過蕭望之就是拿這種思想用在匈奴身上的,結(jié)果贏得了空前的政治勝利。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董仲舒這句話可能有假,因為夜郎和康居這時候還沒歸附漢朝呢。所以有專家懷疑“天人三策”存在著被后人篡改的嫌疑——這倒不是沒有可能,古書盡是被篡改的,所以后世寫歷史的家伙里邊,有些人寫推理小說也很擅長。^_^

  我們先不必去糾纏文獻真實性的問題,反正,即便這里遭到篡改,篡改者也必是儒家無疑,出發(fā)點大概是要把這篇漢儒經(jīng)典點綴得更加完善吧。我們不妨糊涂一下,把它當作董仲舒自己的話好了。董仲舒在舉了夜郎和康居的例子之后,話鋒突然一轉(zhuǎn),說:“海外都紛紛歸附了,這充分說明了皇上您德治光輝普照四方、充滿天地,但是,國內(nèi)老百姓怎么沒得著您什么好處呢?”——董仲舒對這個話題沒有深入,其實他已經(jīng)點出了一個專制朝廷的通?。簩?nèi)對外兩副面孔。

  專制體制的特點是:全國所有土地、所有人口、所有物品,全是皇家的,雖然政策上可以允許私有權(quán),但這是出于皇帝的恩賜,皇帝予取予奪,看誰不順眼就可以剝奪誰的私有權(quán)。所以,全國之人誰都不具備和皇帝的人格平等性,他們都是皇帝的私產(chǎn),要像狗一樣無條件地忠于皇帝。而外國領(lǐng)導(dǎo)人卻是和我們的皇帝有著人格上的平等性的,即便是個小國領(lǐng)袖也是如此,大家坐在一起就像大財主和小財主坐在一起,大財主盡可以財大氣粗,小財主盡可以卑躬屈膝,但兩人都是財主,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一份產(chǎn)業(yè),是可以坐在一起說話的。而再小的財主也是財主,再大的家奴也是家奴。某個財主覺得自己經(jīng)營有方,家大業(yè)大,很想炫耀一番——這是人之常情——但財主的苦惱是,家里雖然有無數(shù)家奴,雖然有無數(shù)忠狗,但總不能向他們炫耀吧,真要顯擺顯擺泱泱大財主之風(fēng),也只能在那些小財主面前炫耀,而在一個財主社區(qū)里,大財主也往往更希望有更多的小財主擁著自己。大財主既然家大業(yè)大,自然給得起好處,金錢亂拋之下,小財主紛紛擁來,不亦樂乎。趙翼就曾經(jīng)笑話鄭和下西洋主要就是給明成祖掙面子去的:畢竟萬國來朝方顯大國威儀。viii

  所以說,國際外交就是大財主的社交活動,國內(nèi)政治就是大財主的家內(nèi)事務(wù)——家再窮也不能在外人面前丟了面子!大財主有時會勒令或哄騙家奴們勒緊褲腰帶,擠出錢來供自己在外邊一擲千金,而小財主的作為也往往會像窮光蛋借錢請客一樣,這種事在歷史上絕不罕見。理解這個道理并不需要依靠什么深奧的理論,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常識罷了。既然我們知道專制體制是“家天下”,就應(yīng)該更多地去從“家庭行為”和“家長行為”的角度來理解當時的歷史事件。但這個常識是常常被人忽視的,因為人們很容易忽略“家天下”的特性,而去思考什么國家民族利益之類的宏大主題。

  老百姓對這種作風(fēng)有時是深惡痛絕的,而民間的好惡常常在俗文學(xu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隋唐演義》痛斥隋煬帝在揚州接待外國使節(jié),為了顯示國家繁榮,不但花大價錢假裝出一副歌舞升平的氣象,甚至嫌樹葉凋謝影響美觀,竟著人把揚州城里大小樹木的枝椏上扎滿綠色絲帶,這還真把一眾外國使節(jié)唬得不輕??伤鍩垡灿邪倜芤皇瑁洶咽构?jié)們從邊境進入揚州的沿途路線上也照方抓藥布置一番了,結(jié)果被人家看出了破綻。

  但要注意的是,我說的是“老百姓對這種作風(fēng)‘有時’是深惡痛絕的”,為什么要獨獨加上“有時”這個限定,因為統(tǒng)治者只要弄些障眼法,老百姓還是很容易就被糊弄過去的?!袄习傩盏难劬κ茄┝恋摹眴??如果真是,皇帝們天天都得冒冷汗了。好在障眼法是很少失效的,呵呵,就連“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話本身,不也是一個美妙的障眼法嗎?

  “國家民族”這些高尚的字眼也常常會被作為優(yōu)美的口號鼓舞著士氣人心,但正如我在《孟子他說》里分析過的,愛國是個現(xiàn)代社會的觀念,而先秦時代并沒有什么愛國觀念,愛家先于愛國;專制時代也沒有什么真正的愛國觀念,愛國只是作為忠君的附屬觀念,而其意義實質(zhì)上只是“維護主人的私有財產(chǎn)”。對于家天下的家奴們來說,理論上應(yīng)該無條件效忠當前的主人以及主人的合法繼承人,一些腦筋靈活的家奴則有時會想:效忠這個主人還是效忠那個主人,或者干脆找機會自己作主人?家奴只有主人,沒有國家,任何高于主人之上的價值標竿都是被嚴厲禁止的。而主人是有權(quán)任意處置自己的財產(chǎn)的,包括國土和人民——正如我們無法要求一個財主不得把自己的土地割讓給別的財主,我們也同樣無法要求財主不得殺掉他自家的牲畜。

  自然,家天下里的家奴也好、忠狗也好、牲畜也好,有時也會過上美滿的生活,但這一切都是來自主人的恩賜,主人既然可以恩賜給他,也有權(quán)力隨時把恩賜收回。家奴們會因為美滿或自以為美滿的生活而由衷地歌頌主人的恩賜,這無可厚非,但他們可曾想過:靠恩賜而來的幸福是不可以安心地揣在懷里的——這次第,像極了皇宮里的那些女人們。

  注釋:

  i 《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睂υ唬骸拔粽吖珓⒑秘洠辉娫疲骸朔e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睂υ唬骸拔粽叽笸鹾蒙瑦圬叔?。詩云:‘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斒菚r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ii [漢]賈誼《新書·時變》:“商君違禮義,棄倫理,幷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秦人有子,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假父耰鉏杖彗耳,慮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慮立誶語。抱哺其子,與公并踞。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輕簡父母也,念罪非有倫理也,其不同禽獸懃焉耳。然猶幷心而赴時者,曰功成而敗義耳。蹶六國,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恥之節(jié),仁義之厚,信幷兼之法,遂進取之業(yè),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不知守成之數(shù),得之之術(shù)也。悲夫!”

  iii 《史記·商鞅列傳》:“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br />
  iv [宋]蘇軾《東坡志林》“司馬遷二大罪”:“商鞅用于秦,變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秦人富強,天子知胙于孝公,諸侯畢賀。蘇子曰:此皆戰(zhàn)國之游士邪說詭論,而司馬遷闇于大道,取以為史?!彼抉R遷稱贊桑弘羊“不加賦而上用足”,蘇軾在這里拿來當靶子批,又拿出司馬光的名言,明顯是針對王安石的。但依現(xiàn)在看來,蘇軾(和司馬光)在本文中暴露了不懂經(jīng)濟的弱點,司馬遷稱贊桑弘羊的那句話無疑是站得住腳的。那么,其他的事情誰對誰錯呢?

  v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vi 事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褐偈嬷螄?,以《春秋》?zāi)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先是遼東高廟、長陵高園殿災(zāi),仲舒居家推說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而奏焉。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

  vii 詳見錢穆:《秦漢史》(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1版),《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1版)

  viii [清]趙翼《廿二史箚記》“永樂中海外諸番來朝”條:蓋皆海外小國,貪利而來。是時內(nèi)監(jiān)鄭和奉命出海,訪建文蹤跡,以重利誘諸番,故相率而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