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王充的心中尚有各種疑問,也盡管王符觀察到各種缺點,秦漢所創(chuàng)立的帝制政府卻帶著它作為政治權力的自然結構的許多特點,一直延續(xù)到了20世紀。這種結構是在許多極其不同的原則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它決非僅僅來源于正統(tǒng)的哲學和像儒家所籠統(tǒng)地談到的那種統(tǒng)治型式。這是一件怪事,即帝制之取得勝利及其連綿不絕的傳授下來,其部分原因卻是起源于兩個在中國傳統(tǒng)中一直加以詆毀的短命的政權,此即秦始皇的政權和王莽的政權。因為據說秦王朝粗暴地堅持公民要服從,知識分子要循規(guī)蹈矩,社會要有紀律,而這些東西已經經常成為秦國政府行政的主要部分;而后世的朝代如果不乞靈于在王莽時代已明顯地表現出來的這類宗教的和文化的支持,便無法宣告自己有權進行統(tǒng)治。
從后漢起,沒有一個逐鹿大寶的人敢于蔑視天命的原則,而多少世紀以來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堅持這種觀點:皇帝及其一家一姓正在五德終始之運中占據著應有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由于王朝歷史的復雜性,必須注意到有幾個政權同時共存的局面,并且要決定誰是其中的正統(tǒng)。由于這種原因,歷史學家和宣傳鼓動者都認為必須搞出一套關于正統(tǒng)的理論來。宋代某些最優(yōu)秀的文人學士都曾殫精竭慮地致力于所涉及的這些問題,并且要使人世的政府同存在(being)的主要理論協(xié)調一致起來。[1]
[1] 關于“正統(tǒng)”問題,可看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香港,1977)。又見本書前面第5章。
從后漢起,沒有一個逐鹿大寶的人敢于蔑視天命的原則,而多少世紀以來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堅持這種觀點:皇帝及其一家一姓正在五德終始之運中占據著應有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由于王朝歷史的復雜性,必須注意到有幾個政權同時共存的局面,并且要決定誰是其中的正統(tǒng)。由于這種原因,歷史學家和宣傳鼓動者都認為必須搞出一套關于正統(tǒng)的理論來。宋代某些最優(yōu)秀的文人學士都曾殫精竭慮地致力于所涉及的這些問題,并且要使人世的政府同存在(being)的主要理論協(xié)調一致起來。[1]
[1] 關于“正統(tǒng)”問題,可看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香港,1977)。又見本書前面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