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刊號》是作家、學者翁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本小說,小說通過一場陰謀重重的辦報實驗,剖析了現代新聞業(yè)的現狀,再次諷刺了陰謀論。
6月11日下午,在北京中關村言幾又書店,《試刊號》譯者魏怡,學者戴錦華、梁鴻,以及媒體人姜妍一起分享了《試刊號》閱讀心得。
《試刊號》是埃科對于大眾媒體的研究總結
??频淖髌芬幌蛴行┗逎y懂,因為其中有太多學術知識,讀起來并不輕松?!鞍?频那懊鎺妆拘≌f會把學術研究的結果放在小說里,閱讀的時候還要去查書,《試刊號》也一樣,是??茖τ诖蟊娒襟w的研究總結?!蔽衡榻B道?!坝泻芏嗳苏f《試刊號》不像??魄皫撞啃≌f那樣‘掉書袋’,不像??频淖髌?,其實如果仔細閱讀,會發(fā)現是和之前的書一脈相承的?!?/p>
“如果你讀過??圃u論性文章的話,你會發(fā)現非常多的線索。比如他以前有好幾篇文章都是談到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事,他還評論過一個著名事件,意大利有一個大法官穿了綠襪子審案,結果大家只關注襪子,不關注辦案本身。這也被??茖戇M了小說?!苯f。
戴錦華也認為“如果大家曾經進入到《玫瑰的名字》或者《傅科擺》深處,就不會懷疑《試刊號》是不是??频男≌f。??圃谶@本書里只將對象換成大眾媒體。在我看來《創(chuàng)刊號》是《傅科擺》的一個縮減版,任何故事都可以講?!?/p>
“??茖τ谝粋€寫作者或者文學研究者而言是一個誘惑,也可以說是一個陷阱,因為他的小說內容太龐雜。他的《玫瑰的名字》,我看了好多次都看不下去,但《試刊號》卻是完全是不一樣的體驗。小說其中有一個記者特別著迷地認為墨索里尼沒有死,于是就尋找各種各樣的證據,來論證墨索里尼沒有被槍殺而是躲起來。在這里你會看到,他跟小說中的主人公的‘我’的敘述方法不太一樣,他里面有更繁復的東西在。記者的論述和論據之間并沒有本質的關系。但是到了小說最后,突然又有了某種聯系,最后這個記者是被暗殺。所以??铺貏e擅長于混沌美學,他把似是而非的論據、情節(jié)、形象混合在一起構成看似荒謬又有某種邏輯的效果?!?梁鴻評論道。
戴錦華:《試刊號》不只是新聞界的厚黑學
《試刊號》的故事發(fā)生在新聞界,戴錦華認為,“這本書里講到了媒體理論、新聞倫理、解密、深度報道、歷史探秘……你可以把這本書當做新聞界的厚黑學或潛規(guī)則來讀,但不只是這樣。其實??剖窍敫嬖V我們,以后在媒體上看到任何報道時,第一反不應是義憤填膺或歡喜若狂,而是要意識到它可能只是一個‘媒體事件’,在故事背后一定有某一種我們作為常識的邏輯?!?/p>
“《試刊號》談的是新聞的‘不真實’?!绷壶櫿J為,“新聞被用語言敘述的事件塑造,語言本身是符號,一定具有某種指向性。??仆ㄟ^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看到、聽到的都不真實,并不是說虛假,而是被選擇、計算、渲染過?!?/p>
作為十幾年的一線新聞工作者,姜妍認為《試刊號》并不真的在諷刺新聞如何不可靠,“其實他表達的是我們對世界的言說不可靠,人性不可靠,而不是新聞本身,略帶反諷的味道把世界的荒誕性給寫出來?!彼€認為小說內容很準確,“我自己看小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準確。假如一個漁夫突然說出很有哲理的話,你得說清楚為什么這個身份的人可以說出這樣一番話。這部小說對人物和行業(yè)的判斷非常準確。??频臅前倏迫珪?,好像能把世間所有知識都容納起來,然后轉化為一種結構、邏輯,當然這種邏輯是感性的邏輯,使你脫離情節(jié)進行稍微抽象的思考,這也是一個作家的根本能力。”
翁貝托·埃科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是真實的嗎?
《試刊號》“出版”于1992年,埃科諷刺了當時新聞媒體的不真實性,在新媒體、自媒體時代,新聞無法完全被新聞機構壟斷,每個新聞當事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的發(fā)布中去,那如今的新聞可以被認為是真實的嗎?在分享會現場,有讀者提出了這個問題。戴錦華認為,“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我們不能分辨誰是新聞的制造者、誰是接受者,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新聞。這個界限含混造成了非常奇妙的接受心理出現,你可以說我不要真實,另一方面我其實已經知道媒體在講故事,我甚至可以要求媒體講什么。所以重要的不在于媒體是不是虛構,而是媒體是不是滿足我的愿望。我們在新聞閱讀中帶著這樣極大的需求,我們把它當成游戲。但是一旦我們被游戲的時候,我們就格外憤怒。老的媒體還沒有完全死透,新的在誕生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在的默契和共識上接受關于真實與虛構。而埃科一直在講這個,幾乎所有的小說,比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
主持人也分享了一個故事,“埃科他經常上網,會上維基百科,有一次在維基百科打開自己的頁面,發(fā)現描述不太對,就自己修改了。維基百科上一個人修改沒有用,需要找別人一起修改,??铺貏e憤怒,找人交涉,后來終于修改成功,他說對自己的定位終于正確了?!保ㄎ?高丹 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