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500余幅歷史圖片,回望新中國第一所師范大學的“前身”

1924年9月20日,大夏大學首次開學典禮于上海潘家花園舉行。

1924年9月20日,大夏大學首次開學典禮于上海潘家花園舉行。從石庫門里走出的大夏大學是我國最早實施導師制的大學,在顛沛流離中堅持教育救國,培養(yǎng)了劉思職、郭大力、周揚、胡和生、陳子元、李瑞麟、劉伯里、王元化、馬承源、陳旭麓、陳伯吹、黃衣青、任溶溶、戈寶權、羅玉君等杰出人士。1951年夏,中央教育部批準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兩所私立大學為基礎,在大夏大學原址組建華東師范大學——新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師范大學。

今年是大夏大學建校100周年。5月13日,《圖說大夏大學》新書出版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

新書研討會現(xiàn)場


通過搜集整理館藏大夏大學相關歷史檔案、圖書資料等,《圖說大夏大學》以歷史圖片的形式全面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大夏大學的辦學歷程。根據(jù)大夏大學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全書分為四篇:

第一篇“師生合作,大夏肇建(1924-1927)”,展現(xiàn)1924年廈大學潮發(fā)生以后,離校師生在上海以“教師苦教、職員苦干、學生苦學”的“三苦”精神為引領,師生合作創(chuàng)辦大夏大學的艱辛歷程;

貝邀鏖路(今成都南路)美仁里24號大夏大學籌備處(1924)


美仁里現(xiàn)狀


第二篇“復興民族,學府之雄(1927-1937)”,反映大夏大學在校長王伯群帶領下建設中山北路新校園,以及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實施民族復興教育的奮斗圖景;

1929年,《大夏周報》關于大夏大學實行導師制的報道。


第三篇“教育救國,弦歌不輟(1937-1946)”,呈現(xiàn)大夏大學師生在抗戰(zhàn)中先后內(nèi)遷江西廬山以及貴州貴陽、赤水等地,于顛沛流離中堅持教育救國的壯麗篇章;

1938年,大夏大學校門(中山北路)


第四篇“復員申江,教育強國(1946-1951)”,講述抗戰(zhàn)勝利后大夏大學重返上海辦學,并最終參與合并組建華東師范大學的歷史抉擇。

1950年1月1日,大夏大學中共地下黨員合影。


1951年7月18日,華東軍政委員會負責人先后赴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等校正式宣布: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合并成立華東師范大學。


全書共有500余幅歷史圖片,充分展現(xiàn)了新中國第一所師范大學的“前身”。

《圖說大夏大學》書封


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館長、《圖說大夏大學》主編湯濤介紹,《圖說大夏大學》是檔案館繼2021年出版《圖說華東師大》之后,在“圖像證史”理念指導下編撰完成的又一成果。圖像證史是理解與重構歷史的一種研究方法。中國高校的校史研究者同樣在嘗試運用圖像表達歷史。但總體來看,這種直觀、生動、有溫度的圖像證史方法,對我國絕大部分高校而言還是新課題、新方法。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副校長戴立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邱孟瑜,以及來自上海市檔案館、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的15位專家出席研討會。

會上,梅兵代表學校,先后向兄弟單位、校內(nèi)單位代表以及大夏書院學生代表贈送新書。戴立益表示,華東師范大學歷來非常重視校史的發(fā)掘整理工作。近年來,學校檔案館聚焦前身學校的辦學歷史,相繼編撰出版了《大夏大學編年事輯》《大夏大學與赤水》《大夏大學:90年 90人》《王伯群與大夏大學》等十數(shù)部關于大夏大學校史和人物的著作,同時積極開拓校地文化合作。

隨后,15位研究專家圍繞新書,就校史研究與大學傳統(tǒng)、大夏校史角度的文學家研究、校董與大學發(fā)展、私立大學的歷史貢獻、大學史的成果形式、圖像證史的效度、校史圖書出版設計等話題展開研討。

看書的學者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